生活中,很多人覺得“外賣”重油重鹽不健康,就選擇自己烹飪。
(資料圖)
不過,即使我們合理搭配食材和調料,如果做飯的時候有一些不良習慣不改正,烹飪出來的餐食,同樣可能有損健康!
錯誤一:油冒煙才下鍋
為了追求“鍋氣”,很多人在炒菜時都是等鍋里的油冒煙了,才把菜放進去。
實際上,這是一個非常有害健康的做法。
要知道,生活中常見的精煉食用油煙點往往在200℃上下,如果油鍋冒煙,說明此時溫度過高。
當加熱溫度超過 120℃時,就會促使丙烯酰胺產生,它屬于2A類致癌物。
當溫度超過200℃,就會使富含蛋白質的食物生成更多的雜環胺,雜環胺可與有機體內遺傳物質DNA形成加合物,因而呈現出較強的致癌和致突變性。
所以說,在油溫這么高的情況下把菜下鍋,是非常不值得提倡的。
建議:炒菜時可以先將鍋燒熱,再放油,加熱片刻后可以先放一丁點食材,看到食材周圍略有冒泡說明油溫已經足夠,不必等到油鍋冒煙。
錯誤二:炸過的油反復使用
每次做完炸貨后,鍋里總會剩下很多油,本著不浪費的原則,很多家庭會反復使用這些油。
雖然勤儉節約是美德,但這對健康可并不友好。
首先,食用油經過高溫加熱,本身就會產生反式脂肪酸和有毒的油脂氧化產物,若繼續反復加熱,致癌物含量還會急劇增加。
另外,使用過的油已經發生了氧化,若存放不當,更容易變質。
建議:可用空氣炸鍋或者其他烹飪方法代替油炸,這樣可以避免剩油。若實在想吃油炸食品,炸過的油就也不要再重復使用了。
錯誤三:生熟食用一塊菜板
很多人做飯用一把刀、一個菜板,切完生肉,又去切熟食或者蔬果。
然而切菜生熟不分的后果是,生鮮食物上附著的大量細菌和寄生蟲都沾到了菜板和菜刀上。
如果不徹底清洗菜板和菜刀的話,這些細菌和寄生蟲又會趁機跑到熟食上去。
若這些致病菌被不小心吃進肚里,輕則上吐下瀉、發熱乏力,重則導致腸道炎癥、細菌性痢疾!
建議:烹飪廚具要生熟分開,即使一餐飯中既有涼菜又有熱菜時,也一定不要犯懶。
烹飪結束后,可以用洗潔精和刷子清潔菜板表面、縫隙,這有助于去除菜板上的食物殘渣和油垢。
錯誤四:廚房不通風
廚房是我們烹飪美食的地方,一般面積也比較小,而天然氣燃燒會產生大量二氧化碳,如果廚房通風不好,二氧化碳濃度會急劇升高,會增加高血壓風險。
這是因為吸入大量二氧化碳,一方面會激活交感神經,引起血壓升高、心率變快;另一方面,會導致肌張力增加,使得外周血管阻力進一步升高,對血壓的影響也比較明顯。
而且,烹調油煙中含約有220種成分,其中不乏致癌物和一些對人體血管有損傷的物質。
建議:日常做飯時,最好打開門窗通風,并提前打開油煙機,有助于降低廚房內二氧化碳和油煙的濃度。
錯誤五:炒菜不刷鍋
大多數家庭每餐不會只吃 1 個菜,在烹調多個菜肴的時候,有的人會犯懶不刷鍋,直接放油就繼續做下一道菜,這樣可不行。
因為炒完第一道菜之后鍋表面會附著很多食物殘渣和剩下的油脂,如果繼續用來做第二道菜,之前的食物殘渣就會焦糊,進而產生致癌物,殘留的油脂也會因為二次加熱產生有害成分。
建議:每做完一道菜都要仔細刷鍋。
錯誤六:剩菜隨意儲存
很多家庭的冰箱一打開,總是滿滿當當,一些剩菜剩飯非但沒有密封保存,還生熟不分。
這種食物儲存法,很容易使食物被李斯特菌污染。
這種能在低溫條件下存活的致病菌,人感染之后可表現出發熱、肌肉痛、惡心、腹瀉等癥狀,嚴重的甚至會發展成腦膜炎、敗血癥,危及生命。
建議:冰箱存儲要注意生熟分開,分層儲藏。
一般把近期就會食用的熟食放在冷藏區域的最頂層;半成品食物放在中間層;而底層則更多放置的是生的食品。
來源:養生中國
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