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年,中國教育報與師生同向同行,銘刻了無數奮斗路上的教育工作者。
【資料圖】
與師同行,傳承師魂。40年春去秋來,中國教育報與千千萬萬教師一同走過;40個寒來暑往,中國教育報與教師們共勵共勉。
正如梅貽琦所說:“所謂大學者,非謂有大樓之謂也,有大師之謂也”。人,是教育的“核心”,是教育的溫度和尺度,是中國教育發生歷史性變革的重要力量。創刊40年來,中國教育報一直尋找、記錄著中國教育的典型人物,獨家報道了一大批優秀教師典型,如于漪、王思明、胡安梅、李吉林、張麗莉、張桂梅、陳立群,等等。他們,或是教學一線改革創新的旗幟人物,或是無私奉獻青春的山村教師,或是冒著生命危險勇救學生的英雄教師,或是花甲之年投身教育脫貧攻堅的支教教師。報道推出后,他們的故事在全國教育戰線產生巨大影響,他們的事跡感召著一批又一批教師。
這些師生之所以成為典型人物,在于其強烈的時代特征。40年來,中國教育報緊緊跟隨中國教育發展的脈搏,感受其奔騰的流向,觸摸其浪涌的起伏,通過人物的典型故事,記錄和折射出一個時代的奮進之路,為中國教育發展、為歷史留下了一份珍貴底稿:
在我國教育發展的歷史上,曾有數百萬民辦教師長期扎根在最艱苦的基礎教育一線,用堅守澆灌希望、用奉獻守護明天,中國教育報發掘的王思明、胡安梅等民辦教師正是這一群體的典型代表。
面對語文教學陷入題海訓練、學生沒有興趣、老師迷茫的困境,于漪躬耕于中學語文教學事業,潛心語文教學改革,振聾發聵地提出了“語文教育人文性”的呼喚,這聲呼喚,也是40年來,中國基礎教育不斷深化改革、不斷重新出發的號角之一。
在脫貧攻堅的偉大實踐中,教育系統廣大干部師生全身全心全情投入,結出了累累碩果,與貧困地區結下了深厚情誼。從知名校長到支教貴州的“戰貧”人,在這場人類歷史上規模最大、力度最強的脫貧攻堅戰中,陳立群代表自己,也代表無數教育人。
被命運置于危崖,卻用芬芳回饋人間,以怒放的生命向世界表達倔強。華坪女子高級中學校長張桂梅,用行動點燃希望種子,用教育的力量讓千名女孩走出大山、改變命運,成為新時代感動無數人的“脊梁”代表。
…………
翻開泛黃的新聞紙,有些東西脆弱,有些卻不朽。這一個個人物攜帶著屬于他們那個時代的氣息,撲面而來。認真不茍的聆聽、提問、探訪,飽含情感的觸摸、寫作、編輯,給了這些故事扎實的力量,40年過去,這些人物和他們的故事,即便時過境遷卻依然有著強大的生命力和感召力。
典型就是旗幟,榜樣就是力量。在中國教育報創刊40周年來臨之際,讓我們再次將目光投向他們,選取40年來本報報道過的10位師生典型,回望他們的事跡,銘記他們的無私奉獻、銘記他們的平凡與偉大,再一次去感受時代浪潮的氣息。
——編者
作者:編者
《中國教育報》2023年07月07日第44版 版名:中國教育報創刊40周年特刊·特40
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