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所周知,印度最近幾年一直被歐美吹捧,說這種崛起,取代中國之類的言論,盡管我們知道不可能,但印度人很喜歡,因為這幫人打心里就覺得自己“無所不能”。
其實,即便歐美不說,印度自己也天天說要成為世界第一,后來委婉一些說成第二,如今莫迪準備競選的主基調之一就是打算在自己手里讓印度先成為世界第三。
殊不知,多少年前,歐美就已經開始吹了。1985年,華爾街日報就是“口嗨”過,說印度正經歷經濟革命。《紐約時報》也發表過一篇文章,說“印度奇跡遠勝于中國”。
(資料圖)
當時是怎么回事呢?
上世紀中國和印度這兩個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國家,人均收入幾乎相同,也都剛開始自由化和開放的經濟。
時過境遷,40多年過去了,中國成為了超級大國,印度還在炒作,當然這老弟也不是沒有進步,現在是世界第五大經濟體,超過了他“恩人”——英國。
話說印度怎么不行了呢?世界銀行給過答案——人力資本發展差異。
數據顯示,2020年人力資本指數(以 0 到 1 的等級衡量各國的教育和健康成果)給印度打了 0.49 分,低于尼泊爾和肯尼亞這兩個較貧窮國家,而我國得分為 0.65,達到了富裕國家水平。
里面包含兩點,一個是女性勞動參與率,世界銀行認為改革開放前,我國婦女地位已經大幅提高,其次就是受教育程度的增加。
繼續用數據說話,印度當下女性勞動參與率連30%都不到,相比之下我國是印度的兩倍還多。還有更諷刺的是,印度是世界上大學最多的國家,但沒有一所大學,躋身世界前 100 名。我國有七所大學躋身世界前100名,其中清華大學和北京大學躋身前20名。
話說,美國一位印度裔的經濟學家,之前在世行和IMF干過,以上述做指標然后測算,說加入中印同樣在1953年開始競賽,即具有相同生產力,發展到現在,中國是印度的兩倍。
他認為最典型的例子就是我國已經在玩高端制造,芯片、汽車等等,45%的印度工人還在搞農業。
很多人都知道印度種姓制度,地位從高到低分別是婆羅門、剎帝利、吠舍和首陀羅,首次固定這個階級思維的有部典籍——摩奴法典。
這個法典在印度已經根深蒂固,怎么理解呢,相當于古蘭經對穆斯林的影響。這部法典有個規定:婦女不能獨立做任何事情,即使是在家里。此外,它還清楚地概述了女人一生必須服從的對象:“女子幼時必須服從父親,年輕時必須服從丈夫,而君死時必須服從兒子;女子必須服從他的父親。” 女人永遠不能獨立”。婦女可以擁有的財產種類和數量也受到限制。
雖然,當下時代已經不同,但這種影響極為深遠,有人預測說,印度想要成為發達國家,必須經歷大洗牌——種姓制度變革。
這個我還是認同的,別的不說就是經濟排外這事兒,印度相當的保守和激進,無論是誰不能賺印度的錢,要賺也行,必須在印度消費,雖然不是絕對的,但在印度許多地方都是這么處理的,正因如此,印度FDI(外國直接投資)占GDP相當的低。
標簽: